张晓寒 官方网站

http://zhangxiaohan.zxart.cn/

张晓寒

张晓寒

粉丝:13466

作品总数:23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张晓寒 (1923.1—1988.5)又名云松,江苏靖江人。 毕业于重庆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。建国后曾在全国政协文化俱乐部从事美术工作。 1953年来厦门,任教于厦门鹭潮美术学校(今福建工艺美校前身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未提供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林良丰:张晓寒先生笔下的山水点景人物


2015-07-25       作者:林良丰

 

 

张晓寒林良丰照片

 

山水画自唐代独立成科后,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,并逐渐演变成人物形象在山水画里成为点景的功效,自此,山水画里的人物形象只是起着配角的作用,随着时代的演变,我们很难再看到象马远踏歌图里那么精彩、声情并茂的点景人物了。元代崇尚的萧疏逸气、明代士大夫文人画的盛行,清代的复古风潮,以致芥子园画谱里总结了一套点景人物的程式,都束缚了山水画里点景人物的形式多样性和生动性、时代性,近现代山水画名家辈出,就连张大千、溥心畲、傅抱石等人,其画中点景人物也多是些着古人衣冠的程式化人物,毫无生机和时代性可言。

    
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,现代的画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的需要,在提倡笔墨当随时代的中国画改良中,也注意到了点景人物当随时代,再不能以古人之面目入现代之山水,出现了赵望云、钱松 、李可染等一批画家,他们在致力山水画创新的同时,也赋于点景人物予时代气息,然而,赵望云的点景人物过于拘谨,是用画人物画的尺度来作点景人物,是缩小了的人物画放在山水画中的,而李可染的点景人物,虽注意到用笔与山水用笔的相互协调性及其整幅作品的完整统一,但却多作平视,与其俯视角度的山水放在一起,犹如平贴的剪纸,互为不容,也缺乏人物之间的情态。钱松 在这方面就改良得比较成功,既有时代的生活气息,又有人物之间的情态关联,比例透视也恰到好处,如其“遍地英雄下夕烟”等画作,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。反观张晓寒先生画中的点景人物,则是声情并茂,形象、笔墨、造型高度概括提炼,与山水互为一体,画意盎然,在现代山水画家中,匠心独具而成一帜。

    

晓寒先生的山水,传承着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意味并结合时代的风尚,在其作品中,可以体验到这个时代每个时期的脉博,五十年代的兴奋,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的迷惘、苦闷,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的喜悦、憧憬。他以极简的直线为骨和极繁的渲染为体来构成其独特的艺术语言,形成其有别于各家各派的现代山水画面目。在其山水画创作中,始终贯于诗情画意、溶入时代的生活气息,所以,他画中的点景人物,也必须同其简约、概括的山水相融洽并具其情调。

    

晓寒先生画点景人物,同样以营造山水的气度来落墨取势,以俯视的角度来观察塑造。画中人物,头大身小,给人的感觉是站在画里,行动在画里而不是平贴上去的,山水的透视与人物的透视是同视点相一致的。画中的人物,根据立意的不同,而赋于其不同的情节、动态,更巧妙地传达着整幅山水的画意。他塑造的点景人物,往往是安排在画面中景的位置,与山石、树木、房屋的比例极其协调,形象既不是踏雪寻梅的高士,也不是山中访友的文人雅士,而是活生生的,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最最平常的普通人,正如晓寒先生教授山水画课时所强调的,山水必须是可居可游的。他的画同时也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八闽生活情调,在示范房屋画法的时候,他往往边画边说,这是大门,进门后这间是客厅,这间是主屋,旁边是客房,还有厨房、护厝,这边可养鸡报晓、这边可种竹清音、种梅报春。文人画抒写胸中意气的审美标准融入了可居可游的现实主义意趣。画点景人物时,他强调赋人物予生命和情节,如一篇短文、一首小诗、一段插曲一般。画中人物不是为了点景而点景,而必须具备其活动内容,应充实山水的意趣,体现人文的情怀。在其笔下,老人牵着小孩上街,倚栏的人和耕作归来的农夫在打招呼相互问候;瓜棚树荫下,几个人围坐着泡闽南工夫茶;农夫品味地瓜酒陶醉于秋收季节;父母叮咛着准备上学的子女;沙滩上有人在太阳伞下休闲,也有人畅游于海上;小孩提灯串街闹元宵,等等,所有这些,都是这个时代现实生活中人物活动的反映和情趣的折射。与同时代画家所不同的是,晓寒先生在人物塑造的表现形式上,并没有落入以人物画的表现形式要求,把人物缩小了成为点景人物这种新的模式中,而是侧重在人物的动态表现上,通过动态来表达情态,人物的呼应、聚散来传达其情节,经过高度的概括和锤炼,创造出了其简笔山水下的简笔点景人物。所以,他先用墨点点出头部,再用一二笔勾勒出躯干的运动状态,并画出下肢,而后再用褚石色点出脸部和手或足,最后再为人物敷上衣服的色彩。点线结合,墨色互用、互补,既单纯又显得层次丰富,虽然落墨不多,但却呼之欲出。晓寒先生常说,一两句话就能表达的事,何必用长篇累牍去堆砌呢?以少胜多,以简胜繁,这种直了心性的道悟,非常人所及。画论上常说,远人无目,意在取其态,然而,这种实践在现代画家的点景人物中,尤为少见。晓寒先生以这一点作为契机,更提出点景人物须以动态写情态、意态,点景人物以头部为主,虽小小墨点却如画龙点晴,精神立见。我们在观察中远距离的人物时,其头上的黑发最为突出,人头攒动,我们所见到的不就是点点墨点吗!

    

晓寒先生对点景人物的创造,同其山水画风格一样,在上个世纪乃至现在的现代山水画家中,风格异常的鲜明和突出,特别是点景人物的风格与所绘山水能相为融合、相得益彰,都是笔法简得不能再简,画意浓得不能再浓,有时在表现远景人物时,则干脆用一点圆点,一条竖线来塑造,虽着墨极少,却意味十足呼之欲出。晓寒先生在其《山水画构图的几个问题》一文中提出,艺术家必须理天地之正气,炼时代之画意,他切实地实践着他的这个准则和艺术追求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二○○三年元月九日于鼓浪屿福建工艺美术学校